夏季是蚊蟲叮咬高發(fā)季節(jié),兒童與嬰幼兒由于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是主要受害人群。本文就常見夏季蚊蟲叮咬引起的皮炎及其損害的經(jīng)典圖片與大家一到分享學習,希望對大家臨床工作有所幫助。 1. 蚊子叮咬引起的皮炎(1)患兒,男,10 歲,蚊子叮咬搔抓后右側小腿出現(xiàn)局部皮膚感染,形成局部皮膚界限清晰的水腫性紅斑,患兒有發(fā)熱病史,血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并伴有局部皮溫升高,符合丹毒表現(xiàn)(圖片由作者提供)。 處理:口服抗組胺藥同時予以抗感染治療。 (2)患兒,女,2 歲,蚊子咬后出現(xiàn)右側耳廓水腫性紅斑并伴有小水泡(箭頭所指)— 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蚊子叮咬導致)(圖片由作者提供)。蚊蟲叮咬引起的血管性水腫還可見于男性嬰幼兒包皮、陰囊及面部、手背等組織疏松部位。 處理:外用激素軟膏,口服抗組胺藥。 (3)患兒,男,1 歲,蚊子叮咬引起的丘疹性蕁麻疹,常見于四肢、面部等暴露部位,叮咬后出現(xiàn)紅色斑丘疹,伴有瘙癢,皮疹中央有一針尖大小的紅色瘀點(圖片由作者提供)。 處理:外用爐甘石洗劑,瘙癢明顯可酌情使用抗組胺藥,避免搔抓,防止繼發(fā)細菌感染。 2. 隱翅蟲皮炎(1)線狀水腫性紅斑,上有密集小丘疹、水皰及膿皰,常伴有燒灼感。 處理:避免直接在軀體上直接拍打蟲體,無糜爛滲出時可予以爐甘石洗劑或外用激素軟膏。水腫明顯或有糜爛滲液時可予以 1;5000 高錳酸鉀溶液或 0.1% 雷佛奴爾溶液濕敷,如繼發(fā)感染則需抗感染治療。 (2)隱翅蟲皮炎,處理同上。 (3)引起隱翅蟲皮炎成年隱翅蟲 3. 臭蟲叮咬引起的皮炎(1)臭蟲叮咬所致的線狀分布的紅色斑疹。 處理:輕者予以爐甘石洗劑外用,皮疹明顯者可予以抗組胺藥口服及外用激素軟膏。 (2)臭蟲叮咬所致的紅色斑丘疹,處理同上文。 (3)成年臭蟲 4. 毛蟲皮炎(1)下圖為患兒在野外徒足玩耍時突發(fā)腳底刺痛并伴有局部腫脹。 處理:接觸毒毛后應立即予以堿性搽洗,然后外用爐甘石洗劑,瘙癢明顯可以口服抗組胺藥,少數(shù)全身癥狀明顯者可以口服皮質激素。 (2)毛蟲皮炎,軀干部散在分布的蕁麻o疹樣紅色斑疹及丘皰疹,伴有瘙癢,患者有在森林中作業(yè)史。處理同上。 (3)毛蟲 5. 螨皮炎夏季螨蟲叮咬所致皮炎,圖片中可見皮疹中央有針尖樣咬痕(箭頭所指)(圖片摘自五年制本科教材皮膚性病學第 6 版)。 處理:爐甘石洗劑或激素軟膏外用,同時內服抗組胺藥。 6. 小結蟲咬皮炎多發(fā)于身體暴露部位,夏秋季節(jié)更多見,嬰幼兒由于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更易患病。 一般預后良好,但少數(shù)膜翅目昆蟲,如蜜蜂、黃蜂、螞蟻叮咬后有極少部分人群對其毒液過敏,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過敏性休克而致死亡,需引起注意。 常規(guī)處理:內服抗組胺藥+外用皮質激素。任何蟲咬瘙癢搔抓后都可繼發(fā)感染,需注意預防細菌感染。
6. 猩紅熱(1) 皮疹特點 為猩紅色彌漫細小斑丘疹,密集而均勻,壓之退色,松手后恢復充血狀,偶呈「雞皮樣」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癢。在皮膚皺褶處如腋窩、肘窩、腹股溝部可見皮疹密集呈線狀,稱為「帕氏線」。面部充血潮紅,可有少量點疹,口鼻周圍相形之下顯得蒼白,稱「口周蒼白圈」。皮疹于 1 周內消退,可有脫屑,嚴重者可有四肢、手掌及足底片樣脫皮。 (2) 鑒別要點 多有扁桃體炎病史,伴有咽痛,草莓舌; 24 小時內出疹,48 小時內達高峰,體溫更高,而后皮疹逐漸消退;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抗鏈 O 多增高及咽拭子培養(yǎng)可見 A 組鏈球菌陽性有助于診斷。 7. 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 (1) 皮疹特點 皮疹為紅斑樣皮疹,逐漸出現(xiàn)松弛樣水皰,1~2 天內在口周和眼瞼四周出現(xiàn)滲出結痂,可見大片痂皮脫落,在口周留有放射狀皸裂。其他部位的皮膚大面積剝脫后可有潮紅糜爛面,似燙傷樣,手足皮膚可呈手套或襪套樣剝脫,伴有明顯疼痛及觸痛。預后可有糠狀脫屑。 (2) 鑒別診斷 發(fā)病急驟,皮損嚴重; 初在口周或眼瞼四周發(fā)生紅斑,后迅速蔓延到軀干和四肢近端,甚至泛發(fā)全身,皮損處有明顯的觸痛; 細菌培養(yǎng)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助于鑒別。 常見非感染性疾病 1. 川崎病 (1) 皮疹特點 為多行性紅斑或彌漫細小斑丘疹,皮疹充血,發(fā)紅,肛周皮膚發(fā)紅,脫皮。口唇可有皸裂,手足硬性水腫和掌趾紅斑,恢復期可有膜狀脫皮。痊愈后無色素沉著。 (2) 鑒別要點 皮疹特異性不強,易與猩紅熱、麻疹、幼兒急疹等混淆; 多在發(fā)熱期出現(xiàn),以軀干部為著,要密切注意眼球結膜充血,口唇皸裂、草莓舌表現(xiàn)及手足癥狀、淋巴結腫大等表現(xiàn)。 2. 藥疹 (1) 皮疹特點 皮疹形態(tài)多樣,可表現(xiàn)為風團狀皮疹,血管性水腫,猩紅熱樣皮疹,多行性紅斑,過敏性紫癜,固定性藥疹等多種形式,重癥可有剝脫性皮炎,大皰性皮疹或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等。 (2) 鑒別要點 出疹前有明確用藥史,注意常見易引發(fā)皮疹藥物使用情況; 多為全身性出疹,有時伴有明顯癢感,重者出現(xiàn)皮膚剝脫繼發(fā)感染,需要仔細排除其他感染性因素導致的皮疹,密切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 3. 過敏性紫癜 (1) 皮疹特點 初期為紫紅色斑丘疹,針尖樣大小,高出皮面,壓之不退色,不伴有痛癢感,逐漸轉為暗紫色,最終呈棕褐色消退,無色素沉著或脫屑。重者可融合成大皰伴出血性壞死,可有痛感。 (2) 鑒別要點 皮疹反復出現(xiàn)為典型特點,分期分批,甚至間隔數(shù)周或數(shù)月可再次復發(fā); 皮疹分布多以四肢及臀部為著,對稱分布,伸側居多,面部及軀干部較少; 皮疹為出血性皮疹,壓之不退色。 注意事項 1. 皮疹是兒童疾病的常見癥狀,表現(xiàn)形式多樣,常不典型,診斷時首先明確是何種類型的皮疹,考慮可能的出疹性疾病有哪些,具體用藥情況及相關伴隨癥狀,實驗室的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2. 除上述典型疾病外,一些罕見疾病也可導致兒童發(fā)熱伴出疹,如寄生蟲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雖相對罕見但需要警惕; 3. 藥物性皮疹診斷最為不易,要注意仔細詢問病史,用藥情況,通常兒童容易引發(fā)皮疹的藥物分為 4 大類: 解熱鎮(zhèn)痛藥,如阿司匹林等 (目前兒童退熱推薦使用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 磺胺類藥物; 抗菌藥物,以青霉素類為主; 鎮(zhèn)靜安眠及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等。
常見感染性疾病1. 幼兒急疹1) 皮疹特點 皮疹為細小的斑丘疹,分布較均勻,直徑 2~5 mm 不等,疹間可見正常皮膚, 壓之退色。持續(xù) 1~2 天皮疹自行消退,不留有色素沉著或脫屑。 (2) 鑒別要點 熱退疹出是典型特點,發(fā)熱后 1~2 天內出疹; 頭面部先發(fā),后蔓延至頸部及軀干部,四肢較少,1 天內出齊; 部分患兒可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 2. 手足口病 (1) 皮疹特點 典型為紅色小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潤,皰壁較硬,內有少許液體,可破潰,除口腔外其余部位皰疹少有痛癢感。皰疹數(shù)目不等,數(shù)個至數(shù)十個。近年來不典型皮疹逐漸增多,可表現(xiàn)為大皰樣皮疹,可伴有明顯瘙癢,皮疹大,壁薄,易破潰。消退后無色素沉著。 (2) 鑒別要點 皮疹早期出現(xiàn),多分布與手心、足心及口腔黏膜,軀干及臀部、肛周亦可出現(xiàn),離心性分布, 皮疹分布特點具有診斷意義; 部分不典型病例為大皰性皮疹,伴有明顯痛癢感,薄壁皰疹,較密集,可有破潰,與典型病例不符,需要結合季節(jié)及病毒檢測。 3. 麻疹 (1) 皮疹特點 皮疹形態(tài)多為紅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無癢感,逐漸融合成片,色變暗,疹間少有正常皮膚,隨病情好轉逐漸消退,疹退后可有色素沉著及糠麩樣脫屑。 (2) 鑒別要點 患兒出疹時為疾病極期,多為第 4 天,全身中毒癥狀明顯; 皮疹出現(xiàn)具有明顯順序性,耳后-發(fā)際-面部-頸部-軀干-四肢-手掌和足底,出疹迅速,7~10 天消退; 皮疹多數(shù)較重,觸之皮溫高。 4. 風疹 (1) 皮疹特點 皮疹形態(tài)為淺紅色的斑丘疹,分布均勻,面部較多,大小約 2 mm,疹間可有正常皮膚。持續(xù) 1~4 天可逐漸消退,不留有色素沉著或脫屑。 (2) 鑒別要點 發(fā)熱當天出疹,具有一定順序性,由面部出現(xiàn),后頸部、軀干部出現(xiàn),手掌、足部少有皮疹,形態(tài)與普通病毒疹難以鑒別; 多有耳后、枕后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風疹特點,有助于鑒別。 5. 水痘 (1) 皮疹特點 皮疹最初為瘙癢劇烈的紅色斑疹,逐漸變?yōu)槌錆M透明液體的水皰疹,24~48 小時皰內液體變渾濁,可出現(xiàn)臍凹現(xiàn)象,逐漸干癟結痂,亦可破潰。預后不留色素沉著。 (2) 鑒別要點 皮疹首發(fā)于頭面部,隨后至軀干,逐漸擴展至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 伴有明顯癢感; 可分批出現(xiàn)新的皮疹,高峰期可見斑疹、丘疹、皰疹、結痂同時存在,「三代同堂」,有助于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