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04月17日
361
0
1
-
2023年04月16日
184
0
1
-
2023年01月08日
68
0
1
-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1.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在患者的腦底部或腦表面,出現病變的血管在破裂之后,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中,蛛網膜下腔出血被分為自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研究表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高發(fā)年齡段在40-60歲之間,且男性的發(fā)病比例要低于女性。據統計,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fā)病率在10萬分之9左右。2.蛛網膜下腔出血發(fā)生時,患者常常會突然感覺到劇烈的頭痛,這種頭痛呈脹痛感或爆裂般的疼痛感,而且疼痛的部位也是隨機的,可能是局部頭痛,也可能是整個頭都會疼痛。另外,在蛛網膜下腔出血發(fā)生時,患者的脖子上段部位也會出現疼痛感,且持續(xù)時間較長,還會出現惡心、嘔吐、意識模糊、出現幻覺等附加癥狀。3.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目前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手段。藥物治療。建議患者結合自身病情,根據醫(yī)囑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目前常用的藥物有氨基己酸(預防再出血)、膠體溶液(防治腦血管痙攣)、乙酰唑胺(治療腦積水)、地西泮(鎮(zhèn)靜治療)、甘露醇(降低顱內壓)等。手術治療。關于手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目前可采用手術清除血腫(出現體積較大的腦內血腫)、夾閉動脈瘤或介入栓塞動脈瘤等。2022年08月05日
1002
0
27
-
李強主任醫(yī)師 柳州市柳鐵中心醫(yī)院 神經外科 顱內有一種兇險的疾病叫做腦動脈瘤,它常常趁人沒有防備時突然“爆炸”并迅速致人于死地。大多數時候,人們不知道自己有腦動脈瘤,直到它破裂。顱內動脈瘤不是腦腫瘤,是腦血管壁局部病理性擴張所造成的異常膨出。通俗地講,就是顱內動脈血管壁上某個“薄弱點”在血流沖擊下,因為動脈壓力的增加,形成的小鼓包。鼓包的腦血管在一定誘因的作用下,像吹氣球一樣,在腦組織中越長越大,直到“啪”的一下爆掉,形成蛛網膜下腔出血。哪些人易患顱內動脈瘤1.家族中有“動脈瘤”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史;2.顱外其它部位發(fā)現有動脈瘤者;3.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4.長期酗酒、大量吸煙者;5.長期精神緊張、睡眠障礙、偏頭痛患者;6.女性人群中相對發(fā)病率較高,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1.6倍。顱內動脈瘤患者平時有哪些臨床表現?腦動脈瘤在破裂前一般沒有明顯癥狀、可能會有“警示性頭痛”,即一種程度相對較輕的頭痛。任何引起血壓波動的因素均可能誘發(fā)動脈瘤破裂,比如情緒激動、體力勞動、用力大便,當然也有部分患者在安靜狀態(tài)下破裂。隨著瘤體增大會出現視覺障礙,出現肢體無力、言語不清、走路不穩(wěn),甚至是癲癇等癥狀,有的患者會出現情緒激動、體力勞動、用力大便,當然也有部分患者在安靜狀態(tài)下破裂。隨著瘤體增大會出現視覺障礙,出現肢體無力、言語不清、走路不穩(wěn),甚至是癲癇等癥狀,有的患者會出現情緒方面的問題。一旦發(fā)生劇烈的頭痛,要想到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可能,常被描述為“一生當中最劇烈的頭痛”,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甚至意識喪失,應及時就診,但僅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可獲得滿意的結果。顱內動脈瘤形成和破裂的因素?1.先天性的遺傳有關,如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囊腎病、先天性血管發(fā)育結構異常;2.后天形成。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吸煙等都是其生長及破裂的觸發(fā)因素。所以,別以為它離我們很遠,情緒激動、陪孩子寫作業(yè)血壓升高、便秘蹲個廁所、用力生個娃、搬重物使點勁,都可能造成人間悲劇。患顱內動脈瘤的人有多少?一項基于國人的研究表明,在35~75歲人群中,MRA檢出的未破裂顱內動脈瘤患病率高達7%。遺憾的是,我國顱內動脈瘤治療率不到5%,主要因為對該病認識不足,能夠發(fā)現未破裂動脈瘤的MRA及CTA兩項檢查在常規(guī)體檢中常常被忽視。體檢查出顱內動脈瘤怎么辦?1.通過手術阻止其破裂??晒┻x擇的方法早期主要是開顱手術夾閉術,但因開顱手術創(chuàng)傷大,現在常通過微創(chuàng)介入動脈瘤栓塞術來治療。2.預測其破裂風險。準確評估其破裂風險,是重要的一步,最后形成最優(yōu)治療建議,確保健康安全,將撒旦幽靈限制在瓶子里,讓這顆“不定時”炸彈變成一顆啞彈。當然,是否需要手術還是其它保守治療,需要專業(yè)醫(yī)生來為你決定,醫(yī)生會通過對動脈瘤的大小、形狀、具體位置等綜合評估后,決定是否需要手術治療。2022年04月24日
181
0
0
-
孫力泳副主任醫(yī)師 宣武醫(yī)院 神經外科 一種常見類型的腦出血,出血位于蛛網膜、膜和軟腦膜之間的蛛網膜下腔1.?可能是創(chuàng)傷后的,也可能是自發(fā)的。顱腦外傷是創(chuàng)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出現最常見的原因;2.?大多數自發(fā)性SAH的病例是由于動脈瘤破裂;3.?動脈瘤自發(fā)性SAH的高峰年齡是55-60歲,約20%的病例發(fā)生在15-45歲之間;4.?30%的動脈瘤性SAH發(fā)生在睡眠期間,也與引起血壓升高、交感神經興奮的行為(劇烈運動、情緒激動、性生活等)有關;5.?高達50%的患者可有SAH相關發(fā)作前的前哨性(先兆性)頭痛,可發(fā)生在出血前的2-8周內;6.?30%的頭痛偏一側,大部分位于動脈瘤同側;7.?SAH還可并發(fā)20-40%?腦實質內出血,13-28%腦室出血,2-5%硬膜下出血,通常是由于腦內動脈瘤,或遠端腦前動脈動脈瘤引起的前縱裂內出血;8.?研究表明,春季和秋季(季節(jié)交替、溫度變化)動脈瘤破裂出血發(fā)生率較高;9.?70歲以上的患者比例較高,且病情危重;?10.?多達20%的SAH后患者可能發(fā)生癲癇發(fā)作,最常見的是發(fā)生在出血后24小時內,與腦出血、高血壓和動脈瘤位置相關;參考資料:美國神經外科權威書籍HandbookofNeurosurgery(2019第9版)2022年03月23日
934
0
3
-
張毅副主任醫(yī)師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 介入與血管外科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是在沒有外傷的情況,血液自發(fā)外滲到蛛網膜下腔,約占所有卒中的5%。這種疾病主要影響年輕人,死亡率和致殘率很高,因此其社會影響和喪失生產壽命的年數可與腦出血和缺血性卒中造成的影響相當。因此,盡管SAH占卒中總數的一小部分,但它是嚴重疾病和醫(yī)療急癥,在急診科中是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挑戰(zhàn)。 流行病學 SAH的發(fā)病率約為每年每100,000人中有10例,與所考慮的地理區(qū)域相關的每年每100,000人中有2至27例。SAH在日本和芬蘭發(fā)病率最高(分別為每10萬名每年22.7和19.7例),而在中國(每10萬名每年2例)和中南美洲(每10萬名4.2例)發(fā)病率較低。在美國和意大利,該疾病的發(fā)病率分別為每年每100,000例9.7和10.8例。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的患病率比白人美國人高。 幾十年來,SAHs總發(fā)病率下降了0.6%,比觀察到的一般卒中發(fā)病率要低。 SAH患者的平均年齡低于患有其他類型卒中的患者的年齡,盡管發(fā)病率隨年齡增加,但約有50%的SAH患者年齡小于55歲。近幾十年來,觀察到患者的平均年齡從52歲增加到62歲。 就性別而言,女性的發(fā)病率略高于男性(1.24倍),這在55歲以后就很明顯,并且在該年齡以后增加。 病因學 在85%的病例中,SAH繼發(fā)于腦動脈瘤的自發(fā)破裂;在10%的病例中,它是特發(fā)性SAH,通常位于中腦周圍區(qū)域;在5%的病例中,這是由于罕見原因引起的,例如動脈夾層,動靜脈畸形,硬腦膜動靜脈瘺,霉菌性動脈瘤,梭形動脈瘤,腦淀粉樣血管病,可逆性血管收縮綜合征和脊髓血管病變。 風險因素 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包括主動吸煙和被動吸煙、高血壓和酗酒。每一種高危因素都使動脈瘤性SAH (aSAH)的風險增加一倍。另一個危險因素是交感神經類物質(可卡因)的濫用。 不可改變的aSAH危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即患有SAH的一級親屬,遺傳性疾病,如顯性常染色體遺傳的多囊腎病,ehler - danlos綜合征,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和女性。 女性患aSAH的風險隨月經初潮、懷孕和絕經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初潮較早的女性,正在經歷更年期的女性以及第一次做母親的女性比其他女性患aSAH的風險更高。沒有證據表明懷孕、分娩和產后期間的風險增加。 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家族史的人往往比散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人更年輕,并且有較大的多發(fā)動脈瘤。 ISAT的長期隨訪研究表明,如果存在未破裂的后循環(huán)大動脈瘤,特別是有癥狀的動脈瘤,以及既往存在有或未治療的殘留動脈瘤的SAH,發(fā)生SAH的風險就會增加。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國際研究(ISUIA)研究提供了與動脈瘤的位置和大小有關的動脈瘤破裂風險的信息。前交通動脈和基底動脈頂端的動脈瘤比大腦中動脈的動脈瘤破裂風險更高。 對于直徑小于7mm的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低(每年約0.1%),破裂風險隨著大小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在這項研究中,75%的未破裂動脈瘤的直徑小于1cm??v向較大的動脈瘤(> 8 mm),隨后進行MRI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因此其破裂的風險更大。 此外,動脈瘤的形態(tài)特征,例如瓶狀的瘤頸以及動脈瘤的大小與動脈瘤流入道之間的關系,都與破裂風險相關,但仍不清楚如何針對個別患者依據此類信息 預測SAH破裂的風險。 最近,通過對六項隊列研究的分析,已經建立了一種模型,從而建立了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圖。確定的動脈瘤破裂的預測因素是年齡、高血壓、蛛網膜下腔出血史、動脈瘤大小、動脈瘤位置和毗鄰區(qū)域解剖結構。他們形成PHASES評分,對應于一個精確的5年破裂風險。根據這個分數,與從70歲以下、沒有血管危險因素且頸內動脈小動脈瘤(2020年06月23日
2373
0
1
-
王紅光主任醫(yī)師 天津市環(huán)湖醫(yī)院 神經外科 今天忙完手術,寫點科譜文章,希望能夠幫助我最親愛的患者。從What、Where、Why說起(有點像寫作文)。 何為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這個疾病,是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腦卒中。分為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和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說直白點,就是發(fā)現蛛網膜下腔內出現血液或血腫了。 蛛網膜下腔在哪里呢?腦表面和三層膜,由外至內分別為1硬腦膜、2蛛網膜和3軟腦膜。第2層膜叫蛛網膜,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的腔隙就叫蛛網膜下腔了,內部像“蜘蛛網”一樣的結構,這就是名字的叫來??聪聢D您就明白了。當然腦池和顱底不同于腦表面。 正常情況,下腔內有動脈、靜脈和腦脊液,特別是腦脊液用來保護腦組織和腦血管, 就像護城河一樣,起到緩沖和代謝作用。 蛛網膜下腔的血是哪里來的?各種原因導致動脈或者靜脈破裂時,引起的出血就叫做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1、腦動脈瘤:(別擔心,不是腦腫瘤),最常見又是最危險的原因,約占800%--需要及時處理; 2、腦血管畸形 主要是動靜脈畸形,多見于青少年,占2%左右—需要處理; 3、煙霧?。∕oyamoya病):約占1%; 4、其他 夾層動脈瘤、血管炎、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 5、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發(fā)性中腦周圍出血,約占15%。 小結醫(yī)生常說: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80%由動脈瘤引起的,這種情況需要盡快處理(下回分解);20%是陰性(也就是沒有動脈瘤,得嘞,您全家吃喜面去吧);其它原因少見。2020年03月10日
4954
0
8
-
蓋延廷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上海 神經外科 再談蛛網膜下腔出血1. 什么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名詞解釋:正常情況下腦子表面有三層膜,最外面一層比較厚,也比較硬實,稱為硬腦膜,也容易理解,比較硬的腦子表面的膜;中間一層就是蛛網膜,哎,就是像蜘蛛網一樣的意思,你猜的沒錯,不是像只豬;最里面一層膜名字叫軟腦膜,緊貼在腦子表面。硬腦膜和蛛網膜兩層之間的間隙稱為硬腦膜下腔,蛛網膜和軟腦膜之間的間隙稱為蛛網膜下腔。因此,蛛網膜下腔出血就是在軟腦膜和蛛網膜之間的間隙里的出血,也就是蛛網膜下腔里的出血。2. 為什么會蛛網膜下腔出血?由于腦子表面的血管通常都是走行在蛛網膜和軟腦膜之間的間隙里(蛛網膜下腔),一旦這些血管破裂,血管里的血自然就會流到蛛網膜下腔。導致血管破裂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其他如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靜脈瘤等也會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3.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果會怎樣?后果很嚴重!很嚴重!很嚴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后果取決于多種因素,比如出血量多少、動脈瘤出血的位置、患者年齡和體質、診療水平等。不幸的是,大約40%的動脈瘤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2周內死亡(其中15%的患者來不及送到醫(yī)院就已經死亡),40%的患者會永久殘留各種后遺癥和功能障礙,只有大約20%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能夠完全恢復正常。一旦再次出血死亡率高達80%以上!你說嚴重不嚴重?可怕不可怕? 這些冰冷的數字足以說明為什么醫(yī)生在面對動脈瘤時的緊張心情!要么盡快準備手術,要么抓緊轉院到高級腦科中心救治!4. 為什么做了手術后病人還不醒?這是因為,動脈瘤破裂后蛛網膜下腔出血對腦子的損傷在最初的幾分鐘之內就已經形成而且相當嚴重,腦功能在這幾分鐘之內就已經完全損傷了,有的患者直接心跳呼吸停止。手術本身(包括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和開顱手術)一般只能處理破口,解決再出血的問題,對之前出血造成的腦損傷其實沒有任何作用!舉個例子講,洪水來了黃河決堤,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工程隊修好大堤只能防止再次洪水,而不能對之前的損失有任何改變。而且,洪水之后的二次災害如傳染病又會造成新的甚至更嚴重的人員傷亡。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道理也是一樣,雖然手術把破口處理好了,但是積在蛛網膜下腔的積血會持續(xù)對腦組織進行二次傷害,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手術以后反而有些病人病情又加重了(腦積水、腦血管痙攣、腦梗塞等),其實這不是手術的問題,而是這個“蛛網膜下腔出血”在作怪!2019年12月28日
1936
0
1
-
2019年03月11日
3864
3
6
相關科普號

趙強主任的健康號 301神經外科博士
趙強 主任醫(yī)師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
神經外一科
3080粉絲19.7萬閱讀

王鵬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鵬 副主任醫(yī)師
海南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
神經外科
58粉絲6321閱讀

呂明醫(yī)生的科普號
呂明 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
神經外科
2728粉絲130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