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的表現,是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結果使動脈壁增厚、僵硬、纖曲和失去彈性,繼發(fā)性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管腔狹窄,甚至發(fā)生阻塞,使肢體出現相應的缺血癥狀的疾病。
目錄
- 1介紹
- 2發(fā)病原因
- 3癥狀表現
- 4如何預防
- 5檢查
- 6治療方式
- 7營養(yǎng)與飲食
- 8注意事項
- 9康復鍛煉
- 10預后
發(fā)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發(fā)病的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可能與血管內皮損傷、脂質代謝紊亂、動脈分叉處血流動力學改變等機制有關,其確切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危險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發(fā)生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風險:
- 吸煙
- 高血壓
- 糖尿病
- 高膽固醇血癥
- 肥胖
- 家族史
癥狀表現
病變早期,患者病情較輕時,多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可逐漸出現患肢發(fā)涼、麻木、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皮膚潰瘍或壞疽等缺血性癥狀。
- 患肢發(fā)冷、麻木:常常是患者最早出現的癥狀。
- 間歇性跛行:本病最特征性表現,當病變動脈狹窄后,一旦活動就會導致病變處供血不足,出現患肢疼痛、緊束感、麻木感或無力,從而不得不停止活動。短時間休息后,不適癥狀緩解,但再次運動又可出現。
- 靜息痛:當病變動脈甚至無法在休息狀態(tài)下維持足夠的血液灌注時,患者會出現下肢靜息痛(休息狀態(tài)下疼痛)。
- 潰瘍和壞疽:病變晚期,肢體嚴重缺血時,將出現肢端潰瘍,甚至發(fā)生肢體壞疽。
如何預防
- 平時注意清淡、低鹽低脂飲食,粗細糧搭配。
- 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戒煙戒酒。
- 積極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
檢查
當醫(yī)生懷疑是動脈硬化閉塞癥時,根據臨床表現進行體格檢查,可初步診斷。同時還可能需要結合多普勒超聲,血管造影等檢查才能最終確診。
- 體格檢查
患肢抬高和下垂試驗:抬高患肢,動脈供血減少,疼痛癥狀加重;反之下垂后癥狀可緩解,可提示動脈病變,是常用的查體方式之一。
下肢節(jié)段性測壓:通過對下肢不同節(jié)段進行血壓測定,并與另一側肢體同節(jié)段對比,可以初步判斷血管狹窄和閉塞的程度及部位,是常用的查體方式之一。 - CT 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通過注射造影劑后,CT 和磁共振檢查能夠清晰顯示血管走形、血管分支、狹窄和畸形程度,同時還能夠鑒別其他疾病,是首選檢查方法。 - 彩色多普勒超聲
無創(chuàng)檢查方式,通過超聲探頭探查病變動脈,能夠顯示病變動脈的部位、形態(tài)、血管腔狹窄程度,是重要的檢查方法之一。
治療方式
盡早去除可能導致本病的危險誘因、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是早期治療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關鍵。
- 癥狀較輕時:可選擇藥物治療,以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促進側支循環(huán)生成。
- 癥狀較重時:以手術治療為主,以重建血運并恢復血流。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是降低血液凝固性,減少血小板聚集和擴張血管,延緩疾病進展,但是不能治療動脈硬化本身,常用的藥物包括:
- 抗血小板藥物:是防治動脈閉塞性疾病的主要藥物,常用藥物包括腸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雙嘧達莫,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
- 他汀類藥物:常用藥物包括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能夠降低膽固醇合成,降低血脂,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延緩其進展。
- 抗凝藥物:抗凝藥物,主要在于預防和治療已有血栓導致的血管閉塞性疾病,包括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華法林等。
- 血管擴張劑:包括尼莫地平、鹽酸沙格雷酯、西洛他唑等,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對于已有血管閉塞和血管痙攣(血管異常收縮)等有效。
手術治療
對于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間歇性跛行、靜息痛、潰瘍或壞疽,需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需根據患者動脈閉塞的部位、范圍、血管通暢和全身狀況等進行選擇。
- 介入治療:適用于動脈狹窄段較短且未完全閉塞的患者。主要包括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支架植入術及經皮血管腔內旋切術等。
- 血管旁路移植術:適用于動脈節(jié)段完全閉塞的患者。常采用人體血管旁路移植或自體大隱靜脈旁路移植,以重建閉塞動脈的血運。
- 血栓內膜切除術:通過切開病變區(qū)域血管,將血管腔內動脈硬化斑塊分離并切除,使血管再通。該類術式適用于短段動脈狹窄者。
- 血管腔內支架人工血管術:為近年來的新興方法,主要適用于腹主動脈或髂動脈長段狹窄,且動脈閉塞長度較短的患者。
- 截肢術:病變肢體已有大片壞疽者,需要通過截斷肢體以挽救生命。
營養(yǎng)與飲食
- 建議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及全麥面包、谷類等食物。
- 可食用深海魚、雞蛋、大豆等富含優(yōu)質蛋白的食物。
- 適當補充維生素 D、維生素 C,有助于潰瘍的愈合。
- 禁忌高鹽高脂飲食,保持每日鹽攝入量 3 ~ 5 克,脂肪攝入控制在 25 ~ 40 克以下,減少糖類攝入。
注意事項
- 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戒煙戒酒。
- 選用輕便舒適的運動鞋,適當進行溫和的步行鍛煉,以不增加肢體疼痛為宜,嚴禁劇烈運動,避免足部損傷。
- 伴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應密切監(jiān)測血壓、血糖、血脂水平。
- 定期查看患肢及足部的皮膚情況,如出現皸裂、傷口等,及時在醫(yī)生指導下局部涂抹藥物;如出現發(fā)紅發(fā)熱、皮下瘀斑、潰瘍等情況,需立即就醫(yī)診療。
預后
本病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動脈硬化性疾病,因此,本病的預后常與這些伴發(fā)疾病的控制程度密切相關。
同時,患者表現的不同癥狀,預后也會有所不同。
- 對于僅伴有間歇性跛行的主髂動脈或股動脈硬化閉塞患者,常因側支循環(huán)的緩慢建立,多數患者預后較好。
- 而對于動脈閉塞程度較重的患者,會引發(fā)靜息痛、壞疽等嚴重癥狀,可能導致截肢率增加,一般預后較差。
相關科普號

李建鵬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建鵬 副主任醫(yī)師
河南省中醫(yī)院
周圍血管科
21粉絲3.8萬閱讀

蔣文臣醫(yī)生的科普號
蔣文臣 主任醫(yī)師
天津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疼痛科
789粉絲9.9萬閱讀

張學民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學民 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血管外科
3020粉絲31.5萬閱讀
- 1 介紹
- 2 發(fā)病原因
- 3 癥狀表現
- 4 如何預防
- 5 檢查
- 6 治療方式
- 7 營養(yǎng)與飲食
- 8 注意事項
- 9 康復鍛煉
- 10 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