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

就診科室: 急診科  感染內科 

+收藏
精選內容 介紹 推薦專家 推薦醫(yī)院 相關問診
目錄
  • 1介紹
  • 2發(fā)病原因
  • 3癥狀表現
  • 4如何預防
  • 5檢查
  • 6治療方式
  • 7營養(yǎng)與飲食
  • 8注意事項
  • 9預后

介紹

破傷風是指由破傷風桿菌經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是因破傷風桿菌經皮膚或黏膜破口侵入人體后,在缺氧環(huán)境下繁殖并分泌毒素,導致嚴重的肌肉痙攣,嚴重情況下可危及生命。

破傷風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成人破傷風急診預防及診療專家共識

耿鑫 副主任醫(yī)師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神經外科

發(fā)病原因

本病是由于破傷風桿菌感染引起的,破傷風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環(huán)境中,多數存在于有動物糞便的地方,可通過受污染的皮膚傷口進入人體,主要有:

  • 切割傷、穿刺傷、擦傷
  • 皮膚撕裂或裂口
  • 槍傷
  • 燒傷
  • 動物咬傷
  • 身體穿孔、紋身和不潔注射(如注射吸毒)
  • 眼外傷
  • 外科傷口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關于破傷風,不得不知的十八句話

孟祥雷 主治醫(yī)師 鄭大一附院 急診醫(yī)學部

癥狀表現

典型癥狀

  • 全身型破傷風:可因輕微的刺激(如光、聲、接觸、飲水等)而誘發(fā)痙攣發(fā)作,發(fā)作時意識清楚,面容痛苦,每次發(fā)作時間由數秒至數分鐘不等,不發(fā)作時患者肌肉也長時間處于肌張力增高狀態(tài),即不自主“使勁兒”的狀態(tài)。可先有全身不適、乏力、頭暈、頭痛、咀嚼無力、咀嚼肌酸脹、局部肌肉發(fā)緊、扯痛、反射亢進等,接著出現張口困難,苦笑面容,甚至牙關緊閉,頸項僵硬無法活動自如,頭后仰,出現“角弓反張”或“側弓反張”。呼吸肌受影響時,呼吸肌難以受自主控制,胸部持續(xù)僵硬,可出現面唇青紫,呼吸困難甚至暫停。
  • 局部型破傷風:表現為受傷局部或單個肢體的肌肉痙攣和強直。
  • 頭部型破傷風:這種破傷風的潛伏期僅為 1 ~ 2 天,表現為張口受限,同時合并至少 1 條顱神經麻痹癥狀,出現視力下降、面部麻木、口眼歪斜、聽力下降、吞咽困難等。該類型破傷風的氣道和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更多見,約 2/3 的頭部型破傷風會進展為全身型破傷風。
  • 新生兒破傷風:表現為拒食和張口受限,隨后不能吸吮乳頭或奶瓶,因面部肌肉痙攣出現苦笑面容、雙手緊握、足背屈、肌張力增高,病情進展迅速,可能出現肌肉強直和角弓反張。

并發(fā)癥

破傷風感染人體后,可能引起骨折、喉痙攣、肺栓塞、肺炎、肺不張、呼吸衰竭、心跳驟停等并發(fā)癥,如果未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平均病死率可達 20 ~ 30%,重癥破傷風的病死率可達 70%。潛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破傷風有哪些類型?有什么表現?

賈鈺華 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如何預防

本病主要的預防措施包括正確處理傷口、主動免疫、被動免疫:

正確處理傷口

  • 止血:可壓迫出血的地方止血。
  • 保持傷口清潔:出血停止后,用干凈的自來水徹底沖洗傷口,用肥皂和毛巾清潔傷口周圍的區(qū)域。如果傷口內嵌有異物,需及時就醫(yī)。
  • 外用抗生素:清潔傷口后,涂一層薄薄的抗生素乳膏或軟膏,可以阻止細菌生長和感染。
  • 包扎傷口:用繃帶包扎可以保持傷口清潔并防止有害細菌進入。
  • 勿使用偏方如用草木灰等敷在傷口上,避免加重感染。

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

破傷風疫苗泛指含有破傷風類毒素抗原成分的疫苗,包括吸附破傷風疫苗、吸附白喉破傷風聯(lián)合疫苗以及吸附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等。

破傷風類毒素可作為單價抗原疫苗單用,亦可與白喉類毒素聯(lián)和百日咳疫苗聯(lián)用,即通常所說的百白破疫苗,我國已對兒童進行百白破疫苗的常規(guī)接種。

  • 兒童基礎免疫:目前我國疫苗免疫程序的兒童計劃免疫選用破傷風多聯(lián)疫苗,需在以下年齡接種 5 次:3 個月、4 個月、5 個月、18 個月、6 歲。
  • 加強免疫:中國破傷風免疫預防專家建議成年人每隔 10 年注射一次破傷風疫苗。
  • 孕婦接種:如果母親自兒童期開始接種了 6 劑破傷風疫苗,或者在育齡之前,青春期/成年期開始接種了 5 劑破傷風疫苗,則孕婦及其新生兒都可避免發(fā)生破傷風。當孕婦無法確定先前疫苗接種情況時,應在生產前至少接受 2 劑破傷風疫苗。

此外,對于既往無破傷風疫苗免疫史的外傷高危人群如軍人、警察、軍校和警校等院校在校學生、建筑工人、野外工程作業(yè)人員( 石油、電力、鐵路等)及廚師等,建議盡早完成暴露前免疫(注射三針或者三針以上破傷風疫苗)。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受傷了,破傷風疫苗非打不可嗎?

韓立坡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兒童醫(yī)院保定醫(yī)院 眼科

檢查

本病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 體格檢查:有外傷或傷口的患者,根據牙關緊閉、苦笑面容、疼痛性肌肉攣縮等典型表現可診斷為破傷風,但破傷風也可能出現在一些無明確傷口或外傷史的患者中,約 15%~25% 的患者近期沒有明確的外傷史。
  • 破傷風梭菌培養(yǎng)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對傷口內組織進行上述檢查,可對破傷風的診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檢測陽性率不高,而且陽性也只能說明傷口污染了破傷風梭菌,并不能確診破傷風,陰性不能排除破傷風的診斷。
  • 血清破傷風 IgG 抗體:如采用體內中和試驗或改良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通常認為抗體水平超過 0.01 IU/ml 時對機體有保護作用,患破傷風的可能性小,如采用標準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抗體水平至少 >0.1 IU/ml 才定義為有保護作用,但破傷風抗體達到保護水平也不能排除破傷風診斷。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檢查項目目前在國內絕大多數醫(yī)院不能實施。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關于破傷風,不得不知的十八句話

孟祥雷 主治醫(yī)師 鄭大一附院 急診醫(yī)學部

治療方式

本病的治療目的為通過應用破傷風被動免疫制劑中和人體中的毒素;通過處理傷口消除破傷風梭菌,防止毒素進一步產生;在病情持續(xù)期間給予支持治療。

急性期治療

破傷風患者應注意避免聲光刺激,病情較重者需要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進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輔助呼吸。急性期破傷風患者出汗多,能量需求高,須進行靜脈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 抗破傷風梭菌治療:肌注破傷風被動免疫制劑,如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HTIG)可中和未與神經結合的破傷風毒素,但不能殺滅傷口中的破傷風梭菌,也不能去除已經和神經結合的破傷風毒素。
  • 清創(chuàng):為了防止污染的傷口或損傷的組織感染破傷風梭菌,所有傷口均應及時清創(chuàng),即清除傷口的污垢、異物和損傷組織。清創(chuàng)前可將適量破傷風被動免疫制劑浸潤注射于傷口周圍的組織中。
  • 抗生素:在破傷風的治療中發(fā)揮輔助作用,可給予抗生素以抑制傷口中的破傷風梭菌增殖。推薦的一線用藥有甲硝唑和青霉素。

藥物治療

  • 苯二氮卓類藥物:是控制破傷風肌肉痙攣的標準治療方法,較常用的藥物有地西泮和咪達唑侖。建議聯(lián)合使用鎮(zhèn)痛治療,可以使用芬太尼、阿芬太尼、瑞芬太尼等,尤其是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
  • 鎮(zhèn)靜鎮(zhèn)痛和肌松治療:用于糾正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可供選擇的藥物有苯二氮卓類藥物、硫酸鎂、巴氯芬、丙泊酚、右美托咪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維庫溴銨、嗎啡、芬太尼等。
  • 硫酸鎂:用于破傷風的治療已有 100 多年的歷史,建議聯(lián)合苯二氮卓類藥物和神經肌肉阻滯劑以控制肌肉痙攣。但目前在臨床上并不推薦常規(guī)使用。
  • 對于嚴重的破傷風,即使大劑量的苯二氮卓類藥物和阿片類藥物聯(lián)合使用仍然可能不能有效控制肌肉痙攣,這時可能需要進行肌松治療,可以選擇維庫溴銨、泮庫溴銨、羅庫溴銨、阿曲庫銨等,使用肌松藥物前必須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支持。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7歲兒童被釘子扎了,要打破傷風抗毒素嗎?

徐靈敏 主任醫(yī)師 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 兒科

注意事項

  • 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周圍環(huán)境安靜,避免外界任何刺激,包括光照、聲音、觸碰等。
  • 定期進行周圍環(huán)境消毒工作,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 宜清淡飲食。避免使用辛辣刺激物品及海鮮等易致敏食物。
  • 盡量避免受傷,尤其是在使用釘子、針等尖銳物品的時候。
相關文章 查看更多

破傷風發(fā)作了必死嗎

陳琨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兒童醫(yī)院 燒傷整形外科

預后

破傷風患者的轉歸與支持治療的質量有關。

局限型破傷風的預后較全身型好。

從年齡方面看:老年人與嬰兒病死率高;在 50 歲以下人群中,潛伏期、初期越短的,病死率越高。

需通氣支持患者死亡率高于無需通氣支持的患者。

開放性骨折、深刺傷等基礎上發(fā)生的破傷風預后一般較差。

破傷風相關科普號

劉守堯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守堯 主治醫(yī)師

中日友好醫(yī)院

中醫(yī)外科

1050粉絲12.6萬閱讀

李民濤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民濤 主治醫(yī)師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血管外科

37粉絲4萬閱讀

齊海梅醫(yī)生的科普號

齊海梅 主任醫(yī)師

北京醫(yī)院

心內科

225粉絲30.1萬閱讀

  • 1 介紹
  • 2 發(fā)病原因
  • 3 癥狀表現
  • 4 如何預防
  • 5 檢查
  • 6 治療方式
  • 7 營養(yǎng)與飲食
  • 8 注意事項
  • 9 預后